工業技改對擴內需、強投資、穩增長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南昌市深入挖掘工業技改需求潛力,積極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引導,加快推動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技術創新、綠色化改造,提升企業智能化、數字化水平,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今年1-5月,全市高技術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增長14.0%,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2.8%。
數字化轉型 催生企業發展新動能
日前,江西兆馳半導體有限公司的智能倉儲立體庫正式啟用,14列雙層的立體貨架排列整齊,標簽清晰明確,AGV機器人運輸車來回穿梭,為生產線送去各類物料。“智能倉儲項目建成后,通過智能硬件及倉儲管理系統,實現了智能化管理,庫容率提高數倍以上,物料出庫準確率實現100%,用工降低近60%。”江西兆馳半導體有限公司總裁辦王蓉說。
利用智能制造帶動產業提質升級的工業企業在南昌已非少數。在眾拓制衣有限公司“5G+”智慧車間內,各類機器人運輸車、自動化生產線有條不紊地運行著。該企業于去年投入數百萬元更新生產線,并對原有環保設備進行了升級換代,通過以“5G+智慧工廠”技改創新方式不斷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從訂單生產到績效考核的全智能智慧化管理。“5G技術的運用,改變了我們企業的生產方式,智慧工廠的建立使企業整體產能增加了30%以上,高端服裝合格率也從50%提升至90%。”眾拓制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邱正雄告訴記者。
近年來,南昌圍繞“4+4+X”產業體系,推動產業數字化示范標桿項目改造,2021年出臺了《南昌市推動“5G+智慧工廠”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鼓勵企業技改升級、強化品牌意識,對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施“機器換人”等智能化技術改造項目,按購買設備發票額100萬元以上部分的8%,給予最高不超過500萬元的補助。2021年,全市共69個項目獲得省級工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8250萬元。
企業上云是工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路徑,南昌穩扎穩打向前推進。“截至5月,南昌市新增‘上云上平臺’企業4940家,新增數量位列全省第一。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加速上云,產業數字化轉型也將向著更深領域、更大范圍拓展。”南昌市工信局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科相關負責人說。
技術創新 增強產業升級新動力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南昌著力推動技術創新轉化為生產力,推進工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5月13日,江西鴻利光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利光電”)申請的“發光器件及其制備方法”專利獲得授權,這給鴻利光電的技術創新發展帶來強大動力。鴻利光電是一家照明產品供應商,主要涵蓋照明白光封裝、應用照明燈具等,落戶南昌以來,始終專注技術創新。“目前我們擁有有效專利797項,大部分專利實現成果轉化,鴻利光電產品在顯色指數、發光效率、穩定性等方面達到全球領先水平,企業處于高速發展期。”鴻利光電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南昌大學國家硅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科研人員瞄準LED領域的核心技術爭分奪秒進行攻關。自主研制的硅襯底黃光LED(發光二級管)芯片獲重大技術突破,芯片電光轉換效率達到27.8%,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成功研制出發光效率遠高于國外最好水平的黃光LED芯片,解決了困擾該領域50余年的世界性難題;自主研制成功生產型MOCVD設備,實現了LED高端裝備設計和制造技術自主可控;在全球首次推出不使用稀土熒光粉的純LED光源,開辟了一條全新技術路徑……南昌大學國家硅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加快新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步伐,為南昌產業轉型升級賦能。
綠色化改造 繪出產業發展新藍圖
綠色是大自然本色,也是經濟社會發展亮色。2021年,全市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9.16%,降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7個百分點。今年年初,《南昌市新型工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出爐,提出力爭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幅度1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84%。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成為南昌市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獲批國家級“綠色工廠”的南昌海立電器有限公司,自成立之初就秉持綠色、節能、環保發展觀,從原材料無害化、能源低碳化等方面,不斷提升工廠綠色化創建水平。“我們對壓縮機生產中的部分工序進行了綠色化改造,在生產過程中,也采用了生產用水、生產余熱回收利用、空氣源熱泵等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技術措施,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企業制造技術綠色化率達90.7%,制造過程綠色化率達91.53%。”南昌海立電器有限公司郁沖說。
坐落在小藍經開區的華遠針織染整有限公司,響應號召實施了技改,將老舊設備換成技能型產品后,生產成本減少了,效率提高了。“印染裝備更新改造后,大大減少了耗能,現在印染加工1噸布料,用電量節省20%,用氣量節省15%,人工也節省20%。只有實施技改,企業才能實現轉型升級。”華遠針織染整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小華告訴記者。
“今年,我市將繼續加大支持工業企業節能技術改造的力度,對工業企業開展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應用研究項目,每個項目獎勵10萬元;工業企業節能技術改造項目,按照項目完工后實現的年節能量,按照不超過300元/噸標準煤的標準給予獎勵。”市工信局工業投資科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