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攻克我國關鍵領域“卡脖子”問題,我國近年來提出了一條創新之路:實施“小巨人”的“專精特新”戰略。然而,中小企業本身面臨的“卡脖子”問題已成為當前發展“專精特新”的主要難點。具體體現如下:
其一:“人”的問題,優質人才擔心創新性質的就業不穩。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人才要素資源緊缺。我國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產業工人多、技術人才少,急用現找多、長期培養少的問題,“特新”使得經營模式不成熟,業務收入不穩定,“一才難求”突出,難以吸引優質人才。
其二:“財”的問題,金融融資難以容忍創新波動。
一方面,創新是風險活動,波動性較強,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缺少高質量的財務信息披露,無法滿足金融機構的融資要求。不少“專精特新”企業因科技屬性,“前期虧損大、后續高成長”,資產輕、抵押物少,貸款金額少、申請門檻高,難以獲得銀行普通信貸以及普惠金融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缺少對應的股權融資機制,“專新”使得商業模式、產品概念不成熟,行業前景不被大眾知曉,難以吸引創投和天使基金,資本市場層次也不完全匹配。
其三:“物”的問題,政府配套措施難解創新之渴。
多數地方政府在確定培育名單后,對名單內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給予一次性獎補及持續資助,但尚未完善形成實“物”工作量的服務體系。針對中小企業成長的技術革新期、市場擴展期和產品成熟期,分別采取精準服務措施不足。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加工再到產品銷售的物資“物”流報關體系,從人才的招聘發布到解決企業員工戶口再到園區教育醫療設施配套體系,從梳理企業需求到提供管理咨詢再到組織行業協會與商會,形成實物工作量的專業服務尚不完善。
截至2022年11月,我國已累計培育899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萬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創新,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往往擁有一定的專利、研發機構、技術研究院、專家工作站以及信息系統等創新要素,具備攻克核心技術的潛力,是我國解決“卡脖子”難題的重要動力。因此,要全面解決“卡脖子”問題,需要先行解決中小企業自身的“卡脖子”問題,才能推動解決整體“卡脖子”的大問題。
筆者的思路如下:
第一,針對“卡脖子”的人才問題,一是做好“招聘前”人才工作,設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人才培養專項,推進高校畢業生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對接,為其開設專門的招聘渠道。同時號召企業聯合高校實行“雙導師”制,推進特色人才培養項目。二是實施“招聘后”人才成長戰略,制定合理的人才晉升、績效薪酬等激勵制度,實施以創新為導向的業績考核,在培育內部人才的同時吸引外部人才。三是注重對“招聘外”的國際人才吸引,完善全球化人才流動機制,建立符合市場化要求的科技人員雙向流動制度,暢通人才流通渠道,打破地域限制。
第二,針對“卡脖子”的融資問題,一是破除“融資壁壘”。結合政府的納稅數據、政府補貼數據、水電繳費數據、社保數據,結合企業自有數字系統沉淀的運營數據,搭建信息共享交換平臺,提高風險識別和風險監測力度,破除“專精特新”企業與融資機構的信息壁壘,促進雙方的項目對接。二是創新“融資工具”。發揮各級各類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和基金的融資作用,支持“專精特新”企業與大型企業發展供應鏈金融;根據企業實物倉單情況,創新倉單質押融資;構建專門針對“專精特新”的權威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體系,助力企業推進知識產權融資。三是豐富“融資產品”。鼓勵運用最新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建立股權融資、并購貸、股權直投、PE貸、員工股權激勵、定增投資、債券發行、可轉債投資等多樣化資本市場工具和金融產品體系,提高金融產品與企業匹配的精度效度,豐富針對“專精特新”企業的融資產品。
第三,針對“卡脖子”的政府配套問題,一是細化“培育流程”。嚴格遵循梯度培育體系,從供應鏈體系通盤考察企業運營情況,定期復核材料,推動區域產業要素集聚。二是組織“市場開拓”。組織“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參加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等國際性展會,重點展示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產品和技術,幫助中小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吸引國內外市場資源。三是強化“平臺建設”。完善配套“新基建”設施,鼓勵中介機構、行業協會、產業園區、大學和科研機構等各類社會服務資源,為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提供信息咨詢、研發設計、管理提升、檢驗檢測、技術轉移、投資融資、設備共享等服務,形成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基地和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傊?,從解決具體問題的微觀路徑出發,利用地方、國家和全球資源,在“卡脖子”的人才問題、融資問題和政府配套問題三方面,構建一套“專精特新”服務體系,才可能在國家戰略層面實現“專精特新”宏觀戰略,構建“二十大”要求的高質量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