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東莞制造2025"戰略推進,當地企業面臨高端技術人才缺口大、技術轉化效率低等痛點。傳統高校培養的工程師往往缺乏實戰經驗,而企業自主培養周期長、成本高。在此背景下,東莞市2019年首創"教授工作站"制度——高校教授團隊帶著課題入駐企業,在真實生產場景中聯合培養工程師。這一模式如何運作?成效如何?本文將深入剖析。
一、“教授工作站”是什么?它如何運作?
“教授工作站”是一種由政府引導、高校支持、企業主導建立的產學研協同平臺。其核心在于:
1. 校企共建:高校派出具有工程背景或產業經驗的教授團隊入駐企業;
2. 項目驅動:圍繞企業實際技術難題開展聯合攻關;
3. 人才共育:帶動企業技術人員成長,同時指導高校學生實習實訓;
4. 成果轉化:推動高??蒲谐晒谄髽I落地轉化,提升產品競爭力。
目前,東莞已在電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多個重點領域設立了百余個“教授工作站”,成效初顯。
二、為何選擇“教授工作站”模式?
傳統產教融合常面臨“兩張皮”問題——高校研究脫離產業實際,企業又缺乏高端智力支持。而“教授工作站”的出現,有效解決了以下幾個關鍵痛點:
1. 打破信息壁壘:教授深入企業一線,精準掌握技術需求;
2. 提升研發效率:借助高校理論優勢與企業實踐資源,實現快速迭代;
3. 促進人才流動:教師可定期駐廠,學生可定向實習,形成良性循環;
4. 增強企業創新能力:為企業提供“外腦”支撐,助力攻克“卡脖子”技術。
以東莞某智能裝備企業為例,該企業引入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團隊后,僅用半年時間便完成了高精度機器人控制系統的國產化替代,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三、東莞經驗對其他城市有何啟示?
東莞的“教授工作站”模式之所以值得借鑒,在于其注重實效、靈活落地的特點:
1 政策引導+市場驅動 :政府提供資金補貼與平臺支持,但強調企業主導與成果導向;
2 分類推進、分層建設 :根據企業規模與行業特點,設立不同層級的工作站;
3 注重可持續性 :建立長期合作機制,避免“一次過”式合作。
未來,隨著國家對“新工科”教育和產教融合的持續加碼,“教授工作站”有望在全國更多制造業重鎮推廣開來。
【結語】
“教授工作站”不只是一個校企合作的平臺,更是新時代工程師成長的“孵化器”。東莞通過這一模式,正在構建一條從實驗室到車間、從課堂到生產線的人才培養閉環。
當越來越多的“教授工作站”走進企業,我們也離真正意義上的“卓越工程師”時代越來越近。
科泰集團(http://www.zh-tour.cn/)成立16年來,致力于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名優高新技術產品認定、省市工程中心認定、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省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省市重點實驗室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專利軟著申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兩化融合貫標認證、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創新創業大賽、專利獎、科學技術獎、科技成果評價、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關注【科小泰】公眾號,及時獲取最新科技項目資訊!
- 上一篇:福田區150萬獎勵背后:企業如何用“四維評價”快速鎖定Ⅰ類英才?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