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1 設備分類錯誤:非生產性設備濫竽充數
問題描述:部分企業誤將辦公電腦、空調等非生產設備計入技術改造投資,導致審核認定為“非生產用設備”,補貼金額歸零甚至直接駁回。
政策依據:2025年廣東省技改新政明確要求,設備獎勵僅支持用于生產線升級、智能制造、節能環保等直接生產環節的設備投資。
規避建議:
嚴格區分生產設備與非生產設備,保留設備采購合同中的用途說明及現場安裝照片等佐證。
參考《工業“四基”發展目錄》等文件,確保設備與技術改造核心目標高度關聯。
TOP2 票據“三證不合一”:合同、發票、流水不一致
問題描述:發票金額與合同約定、銀行支付流水存在時間或金額差異,或票據缺失關鍵信息(如未加蓋公章、無設備明細等),導致材料真實性存疑。
典型案例:某企業因發票金額比合同金額低20%,且支付時間晚于合同約定3個月,被判定“資金使用不規范”而駁回。
規避建議:
確保合同、發票、銀行流水在“金額+時間”上完全匹配,設備名稱與申報項目一一對應。
采用電子票據管理系統,實時同步票據信息,避免人工錄入錯誤。
TOP3 項目名稱“張冠李戴”:備案、納統、申報名稱不一致
問題描述:項目在備案、統計入庫(納統)、申報材料中使用不同名稱,例如備案名為“A生產線智能化改造”,而申報材料中簡化為“設備升級項目”,因名稱不符被退回。
政策要求:2025年廣州市技術改造項目入庫細則強調,項目名稱在所有環節需完全一致,否則視為“申報信息不實”。
規避建議:
在項目立項階段統一命名規則,并在備案、納統、申報等全流程中嚴格使用標準化名稱。
提前與屬地工信部門核對名稱合規性,避免使用模糊表述(如“技術改造一期”“二期”等)。
TOP4 材料邏輯矛盾:數據前后沖突或佐證缺失
問題描述:常見問題包括:
研發費用與審計報告不一致:如申報材料中研發投入為500萬元,但審計報告僅體現300萬元。
備案證變更超期:項目完工后擅自變更備案內容,且未在原備案證明確的完工日期前提交變更申請。
節能審查未落實:未取得節能審查批復,或未按審查意見實施改造(如未安裝能耗監測系統)。
規避建議:
建立材料交叉審核機制,確保財務報表、備案文件、技術方案等數據完全一致。
提前辦理節能審查、環評等前置手續,并在申報材料中附上批復文件掃描件。
TOP5 觸碰政策紅線:項目屬于淘汰類或環保失信
問題描述:申報項目涉及《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的淘汰類工藝,或企業環保信用評價為“環保不良企業”(以“信用中國(廣東)”網站公示為準),直接喪失申報資格。
政策原文:
“不支持淘汰類和落后產能項目,環保信用不良企業不予支持”。
承諾書明確要求:“項目符合國家和省產業政策,不屬于淘汰類”。
規避建議:
對照《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等文件,確認項目技術路線未被列入限制類/淘汰類清單。
定期查詢“信用中國(廣東)”平臺,修復環保、稅務等信用瑕疵后再申報。
科泰集團(http://www.zh-tour.cn/)成立16年來,致力于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名優高新技術產品認定、省市工程中心認定、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省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省市重點實驗室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專利軟著申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兩化融合貫標認證、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創新創業大賽、專利獎、科學技術獎、科技成果評價、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關注【科小泰】公眾號,及時獲取最新科技項目資訊!